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臺&德]在臺灣的小確幸之一:看電影

回到臺灣將近五十天,快樂有時,失落也難免,我終於深刻體會到,金慶在最後一堂課的忠告:一定要在大學找到/培養至少一項興趣!因為人生路上,什麼都可能發生,兄弟可能反目、朋友可能會背叛你、談戀愛會失戀、出社會可能遇到慣老闆...在一切離你遠去時,只有興趣,屬於自己,誰也拿不走。

電影使我不致墜落。

感謝修修、非易、秀玲老師!(還有,全國高中生電影研習營的鄭秉泓老師與林書宇導演)我是多麼幸運,以至於能在大學期間習得欣賞電影的能力。也感謝愛放電影的高中老師們如嫚真、惠君、郁芬、延齡老師等。

在德國,我看電影的主要經驗有二,這使我發現,在臺灣當影癡有多麼幸福。

一是大學裡的Film Salon,固定週三晚上在校園裡的café放映,放映頻率大概每月3次,參加者不太固定,每次放映前會進行電影相關的有獎徵答,放映結束會有人帶討論。

其實很像政大電影社,口味偏小眾、藝術片或獨立製片,近年作品為多,整學期片單共11部,我看了6部,包括<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鴿子在樹枝上沉思>(2014)、<Nightcrawler/獨家腥聞>(2014)、<2046>(2004)、<Wadjda/腳踏車大作戰>(2012)、<Coffee and Cigarettes/咖啡與煙>(2003)與<Victoria/維多利亞>(2015)。

但是...這不是免費的!它有點像俱樂部,第一次參加時,收1歐的學期票外加1.5歐的電影門票,往後持學期票,只收門票錢。

二是柏林影展,當然不是免費的。想省錢的話,推薦趁著還有學生身份時趕快去,當日票半價!

柏林影展是我在歐遊經驗中數一數二美好的,雖然每天都累得跟狗一樣,醒著的時候,不是在研究片單、排票、買票,就是在影院裡看電影,以「我如果不是在電影院,就是在往電影院的路上」為寫照也不為過,但是我沒有一絲後悔,反而會以「美夢成真」來概括此次瘋狂、奢侈又幸福的影癡之旅!

其實,在影展裡,也有那種讓我感到不值的片,最令我驚喜的是人,與來自各方的影迷萍水相逢,才是造就此巔峰經驗的主因。這也是我心中難得產生「啊!懂德文真是幸福的一件事!」極正面想法的時刻!(請不要誤會,我從不後悔學德文,也不討厭,只是平常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值得高興的。)我誠摯希望有生之年能再參與盛會!以後有機會再詳談參加的經驗與分享跑影展訣竅。

綜合此二觀影經驗,我看見在臺灣看電影的幸福。

第一,在德國不像台灣有許多免費放映的活動,幾乎沒有免費這回事,任何東西都要錢,沒錯,這是德國,只要你享受了產品或服務就要付費(當然大部分情況下這是合理的。)。因此,在國外這年,我最念念不忘的地方之一就是,政大圖書館的數位資源區!從老片到新片,要什麼有什麼,對窮學生來說,實屬一大福音!藉由在德國大學參加Film Salon的經驗,我才發現,政大電影社實在佛心來著呀!可惜過去的我不懂得珍惜!

第二,在德國當然不能期待中文字幕,自然以德文、英文為主。我各種字幕與發音組合都看過,也崩潰過XD

如果原音為中文,對我來說是最幸福的,還可以透過字幕稍微偷學德、英文。

原音若非中、英、德文(也就是我聽不懂的語言),原音搭配英文或/及德文字幕播放的話,雖然又要注意字幕又要看畫面有點累,也尚可接受。

原音或配音為德文或英文,無字幕播出也罷,有相應字幕也好,聽不懂就算了(不然能怎麼辦?(苦笑))。

常常讓我崩潰的就是,德文發音英文字幕或英文發音德文字幕了啦!!!面臨2種外語夾擊時,我有時會自暴自棄,乾脆都不理,專心在影像(當然堅持不了多久XD),不然真的會被搞到精神耗弱哈哈哈(我怎麼那麼自虐XD

不過,前述一切都不是最崩潰的,最高境界是3種外語一起來,那是我在柏林影展看過一部Generation世代單元的韓國片,兒童與青少年為此單元最主要的服務客群,所以現場有即時德文口譯(超酷!終於見識到同步口譯的厲害!),搭配韓文原音(韓劇看久了聽得懂一點點,而且我喜歡聽原音)及英文字幕,剛開始超級混亂!還好,這是一部上乘之作(有語言隔閡其實更能輕易分辨電影之優劣),我花了點時間適應便漸入佳境...

第三,參與柏林影展的經驗告訴我,在臺灣,我們看得到的片(此處尤指各大小影展,以及藝術電影院如光點華山電影館、誠品電影院等選映的電影)的確是萬中選一,不是進得了大影展的就一定好看,在臺北,被一些影展胃口養大之後,跑柏林影展我不免有些失望,不過,仔細一想也不難理解,影展如同篩子,篩出適合該影展調性的佳作,當一部電影被多個影展篩出,就代表這極可能為整體完成度高的優秀作品,反之,就可能只是有特色,但並不保證一定好看,完成度不一定高。


在臺灣,眾人辛辛苦苦選片、談版權引進影片,還寫好中文電影簡介、幫你翻好字幕了,你還不看,是不是很可惡?是不是太暴殄天物了?XD


好啦!也沒那麼嚴重啦!只是我忍了一年,回到臺灣就會格外珍惜看電影的機會。



最近正在跑女性影展,終於看到讓我心潮澎湃不已的片子<Island City/孤島程式>,此一文章的產出,完全是這部片的催生唷!衷心推薦!

今年金馬影展選了13部2016柏林影展的片,剛好我在柏林影展也看了13部片,其中有幸看過<長江圖/Crosscurrent>、<Death in Sarajevo/歡迎光臨塞拉耶佛大飯店>與<Who's Gonna Love Me Now?/誰來愛我>,接下來,我會分享一些相關的小趣聞或是親身觀影經驗,以不暴雷為原則,供金馬影迷們選片參考。


<樹大招風/Trivisa>
這部我沒看,因為有影迷(非華語觀眾)以「很糟」、「可怕的」(我有點忘記確切字眼了歹勢)評價此部片,不推薦我去看,我就沒看了XD不過這也很有可能是文化隔閡造成的誤會啦~


<長江圖/Crosscurrent>
我當時唯二看過的競賽片之一(另一部為<Death in Sarajevo/歡迎光臨塞拉耶佛大飯店>),畫面很美,充滿詩意,由許多詩詞貫串全片,有趣的是,當我文言文看不懂時,可以偷看英文字幕白話的翻譯,更瞭解其義,而且此片文字內容不多,步調不太快,對我來說,算是難得觀影無礙的一部。不過,那時候的聲音處理似乎有問題。相對來說,因為詩詞元素,我覺得這部片對外國人有進入之難,或是感受不到其美感,反之,我們就算最後還是看不懂,仍能感受到一些什麼,不然,至少可以當作上一堂美學課,我那時看完雖似懂非懂,卻不會覺得浪費錢,建議有機會就去看,這是必須在大螢幕看的電影!(以下可能有雷)我當下看完,主觀地詮釋是,女主角象徵土地/大自然,男主角象徵一般人們,人們在破壞土地後,大自然那份最真最單純的美好,我們永遠追不回來,最後徒留於記憶中,在腦海裡時而閃現。


<翡翠之城/City of Jade>
這部我沒看,一方面,我想臺灣一定會上映,另一方面,有影迷(華語觀眾)說普普通通,我後來就略過了,不過這也有可能是誤會,大家可以親自檢驗^^


<黑處有什麼/What's in the Darkness>
這部我沒看,但我當初有列入考慮,一樣是覺得還有機會看到,權衡之下,後來選了別的。此片入選Generation世代單元,是我個人很喜歡的單元,所以,我有打算把此片拉進我的金馬選片單,以彌補在柏林影展的遺珠之憾。


<Death in Sarajevo/歡迎光臨塞拉耶佛大飯店>
我是在柏林影展主場地Berlinale Palast看此片的首映場(不對外開放的媒體場不算的話),我現在只記得,當下的感覺是,故事才剛要開展來,怎麼就嘎然而止了?我對此片的場面調度印象深刻。演員很多,表現穩健。比較可惜的是,片中記者採訪的段落,唇槍舌劍連珠砲台詞我沒有完全掌握,好像是敏感的政治議題,關於族群、身份認同或是祖國歷史之類,我未能跟上其英文字幕,加上本身也沒有相關背景知識,所以看完一頭霧水XD,我正考慮在金馬影展再看一次。


<United States of Love/愛情合眾國>
原則上,柏林影展的競賽片場次排法是,每日在Berlinale Palast首映2部,評審就這樣每天看片每天評分,評審沒看過觀眾當然也看不到XD這部片在頒獎典禮前一天放映,我早已離開柏林,於是完全無緣。這是得了最佳劇本的片耶!想看!


<The Tenth Man/第十個抬棺人>
這部我沒看,可能是放映得早,第一場在影展第二天(其實第一天放片極少,基本上只放開幕片,一個暖身的概念,第二天才全面展開)放,我來不及考慮它,片名沒吸引到我而被我忽略。雖然金馬手冊寫它是Panorama電影大觀單元開幕片,但我認為,這可能是誤植,開幕片應該是<I, Olga, Hepnarova/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在臺灣已於七月上映過。


<Shepherds and Butchers/殺了七個人之前>
這部我沒看,也無印象。根據維基百科(柏林影展官網新聞內容已移除,僅剩得獎名單PDF檔案) ,此部片為Panorama電影大觀單元(劇情片/非紀錄片)觀眾票選獎第三名。


<24 Weeks/24>
這部競賽片我也沒看,一方面是緣分使然,一方面是題材不吸引我,不過,我想此片與其他有關墮胎議題的片相比,可能有拍出高度或新意,走出不一樣的路才會佳評如潮吧!順帶一提,這位導演的出生地正好是我交換的城市Erfurt呢!


<Don't Call Me Son/別叫我兒子>
Panorama電影大觀單元影片,這部我也沒看,不過,根據維基百科,此片獲得德國同志雜誌《Männer》讀者評選泰迪熊獎。


<Being 17/熱愛十七>

競賽片,我也沒看,所以不予置評。



<Who's Gonna Love Me Now?/誰來愛我>
這部我有看!!!為什麼我那麼激動?因為我在柏林影展總共看了13片,這部片是我個人喜好排名的第一名!我當初會選到此片,一大原因是片名,片名取得好真的很重要XD,我跑影展時,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買當日票(當日票才有學生優惠!),實在沒時間好好研究每一部片,所以片名吸引我,我才會往下翻看影片簡介呀!我甚至進影廳後,和鄰居聊天才意識到原來這是一部紀錄片XD沒想到,此片讓我哭慘了,我總是這樣,總是喜歡那些讓我心痛讓我難過讓我眼淚潰堤的電影,所以滿推薦想進戲院好好哭一場的人。我很喜歡這部片的音樂,以合唱團的優美歌聲貫穿整部片,加強了情感的渲染力。我也十分好奇同志朋友看這部片會有什麼感覺想法,會不會太煽情?只是騙人眼淚?希望有人可以與我分享!順帶一提,當我得知此片獲選為Panorama電影大觀單元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時,十分激動,一方面我也貢獻了一票,一方面觀眾票選有一定的客觀性(元輝云:「集體的主觀就是客觀。」),原來我在那五天裡有看到佳片,真是幸運!總算沒有瞎忙。(哈哈大家可能覺得我這麼說很奇怪,有機會再說細節吧!)(以下可能有雷)補充說明一下,此片片名也沒亂取騙觀眾,片中主角說出"Who's Gonna Love Me Now?"的語境,讓我淚流不止。




<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約翰伯格四季肖像>

Berlinale Special特別放映單元,紀錄片,我沒看所以也不予置評。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Island_City_(2015_film) 


@臺北 政大 第一間單人套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