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https://bookzone.cwgv.com.tw/topic/details/207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安全感?打開你家的冰箱就知道了,如果屯積過量的食物,就表示需要重新調整安全感不足的心態。
★對我來說,書就是必需品。讀書的最高境界為丟書、無書,因為放眼望去天地間無一不是無字之書。然而丟書無書,如此境界必須歷經幾生幾世的努力才能夠到達。
★書寫是為了分享,只閱讀而不整理以及與人分享,我深覺是一種罪惡。書寫是閱讀的完成。
★我一天至少讀一本書,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讀到五本,這還不是紀錄,據我所知,有人可以一天讀二十本。當閱讀累積到一定的量,一本書屬不屬於你,通常翻讀幾頁就知道,你也很快能夠辨認出每一本書的特點,找到自己之所需。閱讀就是如此,當你讀得夠多,便理解得愈快;理解得愈快,又讀得更多,並且與原來的知識系統連結。不過小說除外,它需要一段不被干擾的時間,最適合在飛機上閱讀。
★一個人為什麼對閱讀如此執著、如此拚命?
理由很簡單,因為讀書曾經救過我的命。
★有一天,我讀到赫曼赫塞的《車輪下》,這本書救了我。赫曼赫塞擺出一種戰鬥的姿勢,站在少年的立場,強烈批判當時的社會以及不人道的教育制度,而我就是那個飽受摧殘,逃離教會學校的孤獨少年漢斯。但是漢斯死了,替代我死了,我內心的暴風雨慢慢平息,平安的從車輪下逃生,一直到現在。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書摘]《被展示的傷口》@陳佳利
《被展示的傷口:記憶與創傷的博物館筆記》@陳佳利
典藏藝術家庭 200703初版
(節錄自 3. <災難、創傷記憶與博物館>)
創傷的形成
Caruth(1996)追溯創傷的字源,指出創傷(trauma)希臘文原意為傷口(wound),指的是身體的傷口,原始的意義並不意含精神或心靈方面的傷痛。後來佛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學說才將創傷的意涵由身體的傷口延伸到精神的傷口,意謂精神所經驗之時間、自我及世界與現實間的斷裂狀態。而形成創傷的原因,佛洛伊德認為是能量失去平衡所導致,他並且以能量經濟學的觀點分析指出:「『創傷的』一詞事實上除了這個『經濟的』意義之外無他」(葉頌濤譯1988:263)。所謂失去平衡,他解釋如下:
一種經驗如果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心靈遭受非常高度的刺激,以致無論用接納吸收的方式或調整改變的方式,都不能以常態的方法來適應,結果最後又使心靈的有效能力之分配,遭受永久的擾亂,我們稱之為創傷的經驗(葉頌濤譯1988:264)。
佛洛伊德強調的是突如其來的高度刺激,所帶給主體之能量失衡。而心理學家McNally(2003)則將創傷(trauma)的定義為:「一個客觀的事件(an objectively defined event)、個人對其主觀之意義詮釋(the person's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its meaning)及個人對其情緒性之反應(the person's emotional reaction to it)」(78)。在這裡,構成創傷主要是由事件及個人對其詮釋與反應所構成的,其中時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沈志中(2004)運用精神分析理論,指出事件構成創傷的三個時間:
一、為事件發生時,因為其無預期性,因此無法為經驗主體所掌握及了解,而產生了創傷的第一時間。
二、將事件予以標記或符號,使其得以重新建構與詮釋,而這個重新詮釋建構的工程則構成創傷的第二時間。
三、因為事件之無可理解與其所帶來的焦慮,因此需要不斷地重複討論與詮釋,形成了創傷的一再重複,成為創傷的第三時間。
典藏藝術家庭 200703初版
(節錄自 3. <災難、創傷記憶與博物館>)
創傷的形成
Caruth(1996)追溯創傷的字源,指出創傷(trauma)希臘文原意為傷口(wound),指的是身體的傷口,原始的意義並不意含精神或心靈方面的傷痛。後來佛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學說才將創傷的意涵由身體的傷口延伸到精神的傷口,意謂精神所經驗之時間、自我及世界與現實間的斷裂狀態。而形成創傷的原因,佛洛伊德認為是能量失去平衡所導致,他並且以能量經濟學的觀點分析指出:「『創傷的』一詞事實上除了這個『經濟的』意義之外無他」(葉頌濤譯1988:263)。所謂失去平衡,他解釋如下:
一種經驗如果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心靈遭受非常高度的刺激,以致無論用接納吸收的方式或調整改變的方式,都不能以常態的方法來適應,結果最後又使心靈的有效能力之分配,遭受永久的擾亂,我們稱之為創傷的經驗(葉頌濤譯1988:264)。
佛洛伊德強調的是突如其來的高度刺激,所帶給主體之能量失衡。而心理學家McNally(2003)則將創傷(trauma)的定義為:「一個客觀的事件(an objectively defined event)、個人對其主觀之意義詮釋(the person's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its meaning)及個人對其情緒性之反應(the person's emotional reaction to it)」(78)。在這裡,構成創傷主要是由事件及個人對其詮釋與反應所構成的,其中時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沈志中(2004)運用精神分析理論,指出事件構成創傷的三個時間:
一、為事件發生時,因為其無預期性,因此無法為經驗主體所掌握及了解,而產生了創傷的第一時間。
二、將事件予以標記或符號,使其得以重新建構與詮釋,而這個重新詮釋建構的工程則構成創傷的第二時間。
三、因為事件之無可理解與其所帶來的焦慮,因此需要不斷地重複討論與詮釋,形成了創傷的一再重複,成為創傷的第三時間。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書摘]《邱妙津日記》@邱妙津 2
《邱妙津日記》@邱妙津
INK印刻文學 200712初版/20130620初版七刷
(節錄自 1990年 <五月二日>)
現在變成當我煩悶時我就逛書店,找奇怪的書,看到可能絕版的書就忍不住瘋狂購買,這種屯積「書糧」的怪癖,已成了我最足以傲人的財富,而累積下龐大的「書債」也成了我一筆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INK印刻文學 200712初版/20130620初版七刷
(節錄自 1990年 <五月二日>)
現在變成當我煩悶時我就逛書店,找奇怪的書,看到可能絕版的書就忍不住瘋狂購買,這種屯積「書糧」的怪癖,已成了我最足以傲人的財富,而累積下龐大的「書債」也成了我一筆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