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節錄]獨處的力量:在這個人人擁有好多螢幕的時代,我們還「會」獨處嗎?

原文出處: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22453/

[20150404臉書PO文]

曾經聽過金士傑老師的演講,他說:「和自己好好相處是一輩子的功課」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席話。

分享一篇讀了會心痛的文章給大家,字很多,其實我也沒完整讀完,活在這個時代,有太多太多的方式可以不需要跟自己相處,所以有很多東西失落了,譬如耐心,譬如獨處,這真的不容易,願我們能漸漸懂得。

★獨處比我們想像的難,也比我們想像的有力。


★事實上每一個人,從某個角度看,從成長到後來的衰退,都是完完全全孤獨、無助。


★生命的本質是孤單的,你要在人生裡頭有各種體會而形成的一個自我,那個過程必須單獨完成,無可替代。


★在一個世界裡頭,不管我們跟外界有多少連結,我仍然要有跟全世界都隔離的機會,或者我應該要有一種勇敢,敢單獨一人,跟其他世界所有人想的都不一樣的權利。


★「Conversation enriches the understanding, but solitude is the school of genius.」也許我可以這樣翻譯它:「對話增進理解,但孤獨才是天才的學校。」天才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天才是孤獨教出來的。意思是說形成一個有體會的人,通常需要有一個自我思索的東西與過程,如果人沒有一個獨處的方法,沒有獨處的歷程,是不可能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體會」或者是「智慧」好像是純個人的,你沒有經過內心的處理,沒有經過內心的交鋒、交戰,沒有經過內心的吸收、轉化,似乎不會發生,也沒有辦法通過對話產生那一部分。


★所以當我讀了這樣的書,第一個後果就是立刻變成一個孤獨的人。因為你的朋友一下子都變得不對了,你沒辦法跟他講話了,你多了一個心事,那個心事無從解釋。所以啟蒙是孤獨的開始,不是嗎?過一陣子你又讀了一點書,開始有新的體會,你發現你也沒辦法跟父母親講話了,你就開始覺得好像顛倒過來,有些事你會告訴他,有些事你決定不要告訴他,因為這樣對他比較好。所以你就變成父母親的大人,是比你的父母親更大的人。


★到底哪樣的狀態才真正叫做alone?當我在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我比較相信,或者說我會比較傾向於費里尼的說法。費里尼在他的筆記裡寫過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獨處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什麼being alone那樣困難,因為being alone意味你只剩下自己可以挖掘。後面還有一句話更恐怖:「獨處的時候,你通常都會發現自己如此不堪挖掘。」


★所以對我來說獨處的定義,尤其在這個世代,恐怕不是指旁邊有沒有人,或者你在一個什麼樣的空間、什麼樣的狀態底下。重點是你有沒有跟自己在一起?你有沒有這個勇氣,或者你是不是處於這種狀態底下,跟自己相處,挖掘自己?


★什麼時候你會覺得你必須要去面對你跟自己能不能相處?這是我認為的the definition of alone(獨處的定義)。只有你必須要真的認真問我跟自己處得好不好的時候,才叫做「獨處」。但今天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不處在這樣的狀況,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方式可以不需要跟自己相處。但是,我必須強烈地提醒,人一直逃避跟自己相處,還是會碰到很多嚴重的問題。


★其實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好像因為不懂得獨處,或者因為有太多的方式可以逃避獨處,所以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那種自信,也沒有那種把握,在芸芸世界的現象裡面、在人際關係上、在人生上,自己可以決定什麼是了不起的事。所以我們有一種恐慌,這種恐慌讓我們一直需要進到群眾裡面確定,到底別人的感受跟我一不一樣?到底別人的判斷跟我一不一樣?


★我們絕大部分的人生與時間都是在這種必須不斷地一再地make sure I am not alone。這種人生其實真的有點可怕。可怕的地方在於,一旦我們那麼害怕獨處,我們必然會一直想確認:別人怎麼看,別人在想什麼。某個意義來說可以解釋,現在要讓一個人好好地閱讀為什麼那麼不容易。


★這算是我的一種偏見,我有深深認為一個不懂得alone的人、一個不能夠形成我剛才說到的勝事空自知那種境界的人,其實是無法跟別人engage的人。因為你會急著想要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別人在看什麼?你自己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看法時,你就不可能跟別人有一個steady但是平等然而深刻的關係。人跟人之間沒辦法有一種平等而深刻的關係時,大部分時候不會出問題,但偶爾就會發生滿恐怖的問題。


★我碰到一些年輕的編劇,最讓我沒辦法理解的是,為什麼戲裡面的話要這麼多?還有為什麼所有話都要用激動的方式說?所謂的激動是指情緒激烈,不然就是大家要哈哈大笑,當然更多是因為他們寫不出了不起的笑話。那怎麼辦呢?只好吵架。


★這就是我們已經找不出engage別人的方法。我們已經不知道怎麼樣彼此用心地聽對方在說什麼、用心地感受對方是誰。回頭想還真的是這樣,吵架至少有個好處,吵架通常會讓你覺得你跟這個人有個明確的關係,而且往往在吵架當中,你會最認真聽他在說什麼,因為你急著要反駁或回罵他。所以吵架算是在人際關係上的engagement,這算是比較正面的價值。


★林奕華還說得更兇狠,他說現代人跟人之間要有這麼專注的engagement,除了吵架之外,就只剩下sex。因為我們不能跟所有要engage的人發生sex,沒有其他方法,就只剩下吵架,這很恐怖!尤其如果我們這種方式想像或理解夫妻關係的話,你就知道有多恐怖了。


★一個人失去了獨處,失去了獨處所帶來的自我標準的能力。接下來所有跟自我有關以及如何由自我出發跟別人發生關係的事情,通通都會鬆動、脫節。


★閱讀的力量是閱讀帶給一個人內在的改變,那改變不會消失。我不會那麼悲觀,不相信網路會把閱讀摧毀。


★這是今天social media的兩面刃,social media看起來是讓你sociable(與社群交際),但另一個意思是也是最大的隔絕。你被包圍在你原來熟識的人的監獄裡,你的social network是原來人際關係的複製品。當然會有一些擴充、一點延伸,你會透過這工具知道你朋友的朋友。但是它可怕的地方,就是變成隔絕的原因:在朋友圈子裡,我們清楚知道我們不是全部,但在social media裡我們以為我們看到全部。因為這裡面有很多陌生人,我以為這就是社會。但你沒意識到這個社會,大部分跟你自己的建造與接觸有關。


★我不是在social media出現之後才感覺到這個危險,我從網路1.0的時代在網上買書就意識到。我在亞馬遜上買書,買了一陣子後亞馬遜推薦書給我,一開始我頻頻點頭,覺得對這些書都很有興趣。過一陣子就覺得奇怪了,這些書有一大半我都有了。再過一陣子,我再看,發現我所打開的頁面大部分都跟我過去的閱讀行為有關係。我變成我過去的興趣跟習慣的囚犯了。


★今天因為大數據的分析,它(亞馬遜) 完全知道我的興趣,所以餵給我我的興趣。讓我以為我在接觸書海全部,其實我只是在接觸我的過去。這當然是我的危險,但social network壯大這樣的危險。每次社會有意見衝突時,我們才會意識到這件事。


★比如說柯P出來選舉,人們才知道某些朋友你該de-friend,或是太陽花學運時,人們才發現到這些人才是應該要刪除掉的人。可是如果都刪除掉了,就更慘了,那意味著以後不會再有人跟你意見不一樣了。這當然讓你變成自己意見牢籠的囚犯。網路世代有很多我們要小心、反省、自覺的地方。帶著新的力量而來的,通常也都帶來新的災難。帶來新的溝通能力的東西,也常常帶來新的隔絕。


★如果你是個閱讀者,如果你是個孤獨的閱讀者、思考者,How to be alone其中一個意義是:你必須有勇氣,想出自己瞭解的東西。你甚至敢說一句話,跟全世界講的都不一樣,但你仍然有這個勇氣說:「我覺得事實不是如此。」這很需要勇氣。這樣的理解與自信是新的力量,這個反省力量才能真正對抗科技、工具或新媒體,提供破壞性。如果我們一直維持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就不會從人類社會離開或消失。


★最恐怖的東西其實是你讀得懂的書,或者老是讀你讀得懂的書。因為你讀得懂表示它沒有給你任何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很不幸,我們從小的教育,從課本開始,每個字要認得,字加在一起變成句子要能夠解釋,要能夠考試證明你讀得懂。我們一直以為讀書就是要讀讀得懂的東西。其實如果所有的書都讀得懂,那幹嘛要讀呢?


★書的存在或閱讀這件事情,之所以過去在人類兩千多年一路累積下來到我們,我們享有的privilege就是累積了那麼多、所有稀奇古怪的東西全部都在那裡,你要就能得到。但現在卻是倒過來,兩百年前的人沒有我們手上那麼多東西,更不要講五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人,他們沒這樣的東西。現在是你要撿到,隨手都有,但我們卻想盡辦法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不讓自己獨處,去問:我真的要什麼?或我有多少的選擇?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變成過去習慣與價值觀的囚犯,把自己關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