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200510初版一刷/201008二版一刷
(節錄自 3 鏡子的真正功能/是讓女性成為共犯,/和男人一樣,/首先把她自己當成一種景觀。)
根據傳統的習俗與慣例,女性的社會存在與風度和男性截然不同,這點近來雖然已遭到質疑,但其根基並未動搖。男性的風度取決於他能許諾多少權力。假使他能許諾的權力很大,而且很可靠,那麼他的存在就很惹人注目。反之,他的存在就顯得渺小卑微。這種權力可以是道德的、體格的、氣質的、經濟的、社會的和性方面的,但許諾的對象永遠是別人。男性的存在意味著他有能力對你或為你做什麼。他的風度也可能是虛張聲勢的,也就是假裝他有能力做什麼但其實不然。但這種偽裝總是為了展現他可以對別人施展某種權力。
相反的,女性的社會風度說明了她是如何對待自己,以及界定出別人該如何對待她。她的風度展露於她的姿勢、聲音、意見、談吐、打扮、品位和選擇的場合——事實上,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她能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為她的風度增色。這種風度簡直就像是從她這個人體內散發出來的,以致男性總傾向把女性的存在想像成某種幾乎看得到、聞得到或摸得到的揮發物,像是某種熱氣、香味或靈光。
長久以來,生為女人就等於在某個指定與限制的範圍內,接受男人的照管。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與男性的監護之下,女性必須心靈手巧地生活著,於是培養出她們的社會風度。代價是把自己一分為二。女性必須時時刻刻關注自己。她幾乎是每分每秒都與眼中的自我形象綁在一起。在她穿過房間時,她會瞧見自己走路的姿態,在她為死去的父親哭泣時,她也很難不看到自己哭泣的模樣。從她還是個小女娃的時候,她就學會了時時打量自己,而且相信這麼做是應該的。
於是,女性認為,女性的身份就是由審視者與被審視者這兩個對立的自我所構成。
她必須審視自己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還有自己的一舉一動,因為她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說到底就是她在男人眼中的形象——是決定她這一生是否成功(一般人所認為的成功)的最大關鍵。別人眼中的她,取代了她對自己的感覺。
男性遇到女性時,會先審視打量她們,然後決定該如何對待她們。所以女性在男子眼中的形象,可決定她所得到的待遇。為了在審視的過程中取得某些支配權,女性必須控制這種審視,甚至把它內化。她必須以她內在的「審視者」自我對待她內在的「被審視者」自我,藉此向別人展示他們該如何對待她這個人。她的存在與風度就是由這種示範性的自我對待所構成。每個女人的風度都規範了哪些是「可允許的」,哪些是「不可允許的」。她的每個動作——無論其直接目的或動機為何——也都被解讀成一種暗示,暗示她希望別人如何對待她。當女人把玻璃杯摔到地上,這是一種示範,示範她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憤怒情緒,以及她希望別人如何對待她的憤怒情緒。當男人做出同樣的舉動,大家只會覺得他在表達憤怒的情緒。當女人開了個有趣的玩笑,她是在告訴你她會如何對待開玩笑的自己,以及當她開玩笑時,你該如何對待她。只有男人才會為開玩笑而開玩笑。
一言以蔽之: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這不僅決定了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大部分關係,同時也影響了女人與自己的關係。女人內在的審視者是男性:被審視者是女性。她把自己轉變成對象——尤其是視覺的對象:一種景觀。
PS.今天下午,儒修的「當代電影理論」課堂上,放了《鐵案疑雲》裡談拉康及其誤讀的片段:
So the lesson of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誤讀)
W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誤讀)
and not to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s...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of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sacrifice.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that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正確)
講到最後一句時,居然提起John Berger說的,女人用男人眼光審視自己,也就是這一篇的內容,讓我內心好激動呀!XDDD(雖然我對這句話的感應,是這場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TPJld4RN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